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,刘颖教授正指导学生观察细胞样本。显微镜下,那些跳动的生命密码,正是她追寻了二十多年的科学梦想。这位年仅29岁就成为北大最年轻博导的科学家,如今已是代谢与衰老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,更在科普教育领域播撒科学的种子。
在7月11日举办的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“绽放·她力量”女性公益活动现场,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刘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。这位从江苏小城走出的科学家,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新时代女性如何在科学领域绽放光芒。
“为什么秋天的树叶会变色脱落?蚂蚁如何找到食物并召唤同伴?”刘颖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始于童年。在中学的一堂实验课上,她用香蕉、食盐和医用酒精成功提取出DNA时,那种震撼让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不解之缘。
高考那年,她的分数超过了北大清华录取线,却坚定报考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,并勾选了“不服从专业调剂”。“我们班每个人都很拼,宿舍熄灯后还打着应急灯看书。”本科四年的扎实学习,让她的科学兴趣愈发深厚。
展开剩余64%赴美留学,刘颖人生第一次坐上飞机。抵达达拉斯时已是深夜,华灯初上的城市让她感到“独在异乡的疏离与无助”。为了适应得州口音的英语课程,她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;错过末班校车时,不得不独自穿过杂草丛生的荒地回家。
“科研像一场马拉松,我认准了这条路,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。”博士前两年,90%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。深夜拿到与预期完全相反的数据时,她学会了把挫败感转化为征服欲。“就像爱迪生试灯丝材料,早一点儿证明假设不对,就能早一点儿找到正确答案。”
通宵实验成为常态。在空无一人的实验室里,她感觉自己“像孤独的旅者,追寻着星辰大海”。整整三年没回国的坚持终于换来突破——她发现了一个关键蛋白质,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上。这段经历让她懂得:“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,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。”
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、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。
在休斯敦总领馆领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时,奏响的国歌让刘颖潸然泪下。“那一刻,科研好奇升华成了报效祖国的使命。” 她放弃美国顶级博士后奖金,回国成为北大最年轻博导。
十多年来,她带领团队探索细胞感知营养物质的机制,为癌症和衰老研究开辟新思路。学生们常常工作到凌晨,有的整个春节都在实验室度过。“女性科学家建立实验室时,周围人的期望往往没那么高。”刘颖和团队用扎实的成果赢得尊重,2022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。
刚生完孩子不久,刘颖接受了“知识分子”平台邀请,为小学生录制生命科学课程。“当时工作压力很大,但想到能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,就值得。”她精心设计课程,收到众多家长反馈。现在遇到家长,还常听到“孩子特别喜欢您的课”。
“我希望通过科普,在某些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种子。”刘颖说,这就像她母亲当年给予的支持——不干预她的选择,只鼓励她追寻内心所爱。如今,她也这样鼓励年轻女性:“想清楚自己的梦想,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,坚定地走下去。”
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
编辑 甘浩
校对 赵琳
发布于:北京市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